美中央司令部称在以遭袭期间拦截超80架无人机
圖/美聯社、路透社、CNN這是紐澤西州240年以來最大地震,紐約大都會區民眾更是140年沒碰過,嚇壞不少人,在紐約長大的民眾直呼,「真的有嚇到,以前從沒體驗過。
國立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教授溫怡瑛指出,桃園地質比較堅硬,因此會受到比較少的應力影響,此外,該地斷層也比較不活躍,在這些條件綜合之下,「桃園真的相對比較安全。台北因為是盆地 若有地震「能量容易聚焦」而台北和桃園雖然都屬於地震活動度少的區域,但台北因為盆地地形,一旦發生地震,能量容易聚焦,就會造成嚴重影響。
高雄/梁子玥、鄧銘責任編輯/吳苡榛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長彭啟明也說,如果第一時間有風險,當然先跑到戶外,但如果屋子堅固,待在室內找地方躲較安全。內政部消防署也呼籲,地震發生時,無論在任何樓層,都不建議往外奔跑,最好還是要採取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的動作,躲在桌子底下或是牆角,形成防護屏障,增加生存機率。1樓早餐店變地下室 幸運全員逃生早餐吃到一半,突然天搖地動,民眾驚慌往外跑,下一秒整棟房屋下陷,揚起大量塵土,一樓早餐店變地下室,這生死瞬間曝光後,讓民眾直呼,還好第一時間跑出,平安無事,但也引發討論,發生地震時,到底該不該逃到戶外?遇地震往外跑嗎? 專家:躲屋內、移動易釀傷亡消防專家林金宏建議,在地震時,其實大部分的房子是不會倒的,多數的傷亡反而是在移動時發生,先躲還是相對安全。消防專家林金宏認為,地震多數傷亡,都是在移動時發生,認為應該要「先躲」相對安全。
台北/魏于恬、余苓瑀責任編輯/朱怡玟。規模7.2地震,讓花蓮北濱路一棟大樓瞬間傾斜垮下,一樓早餐店變地下室,店內17人當下往外衝、逃過一劫的最新畫面曝光,這也讓災難當下,究竟要不要逃出戶外引發熱議。婦們準備整桌的豐盛佳餚,不過,由於時常菜色太多,很難在一餐之內全部都吃完,通常的經驗是,隔天繼續吃,這時關於剩菜的保存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水果、豆芽菜上榜 預防方式一篇看懂。值得注意的是,常聽說在秋冬天冷時節,有不少人中午用餐後,沒吃完的菜會用菜罩蓋起來,放到晚上繼續吃。醫:都放太久了 尤其這3種食物要特別小心美CDC列「8類易食物中毒的食物」。(常春月刊/編輯部整理、文章授權提供/NOW健康、圖片來源:Dreamstime/典匠影像)延伸閱讀:隔夜菜加熱「1關鍵」不少人沒注意。
每道菜色上桌後溫度下降,細菌容易孳生(常春月刊/編輯部整理、文章授權提供/NOW健康、圖片來源:Dreamstime/典匠影像)延伸閱讀:隔夜菜加熱「1關鍵」不少人沒注意。
水果、豆芽菜上榜 預防方式一篇看懂。值得注意的是,常聽說在秋冬天冷時節,有不少人中午用餐後,沒吃完的菜會用菜罩蓋起來,放到晚上繼續吃。談到保存觀念,除了及早吃完以外,肉類需要使用保鮮膜或保鮮盒蓋住,避免與外界空氣接觸。招名威強調,菜罩不能夠防範病菌入侵,包起來以後放冰箱才是正確作法。
此外,飯菜需要完整加熱到一百度以上,才能徹底殺死細菌。醫:都放太久了 尤其這3種食物要特別小心美CDC列「8類易食物中毒的食物」。再加上餐桌上大家多聊天,甚至缺乏公筷母匙習慣,因此容易將其他人的口腔細菌帶入佳餚中,吃進肚子裡。最後招名威提醒,剩菜應當在24小時內吃完,否則飯菜可能會發霉,吃了恐會導致腸胃不適,嚴重還可能發生食物中毒的情形。
食物趁新鮮時享用這些壞習慣易生細菌毒物專家招名威表示,料理當然要盡可能趁食物新鮮時享用完畢,才能避免滋生細菌與黴菌的發生機率。吃剩的菜放進冰箱保存就一定沒問題嗎?招名威指出,其實冰箱內也有可能發生細菌,進而落入存放的菜餚上。
婦們準備整桌的豐盛佳餚,不過,由於時常菜色太多,很難在一餐之內全部都吃完,通常的經驗是,隔天繼續吃,這時關於剩菜的保存就顯得格外重要。每道菜色上桌後溫度下降,細菌容易孳生
食物長期儲存在此溫度帶,最可能導致細菌毒素滋生,而有食物中毒風險。因此「食物吃不完要放涼再冰冰箱是錯的」,應該要越快冰越好。22-33C也正是米酵菌酸容易產生的溫度。順帶一提,自己在家料理,最安全的方式就是「適量準備每一餐」,建議要吃多少煮多少,最安心安全。已烹調食物更建議低於5C保存。若室溫32C則要縮短爲1小時較為保險。
食物存放分3溫度一次看懂避風險高敏敏說明,因為食物存放可以分為三個溫度區:高溫區、危險溫度帶、低溫區。避開食安風險這樣做1、慎選信譽優良衛生的店家2、不吃浸泡過久的食材(濕木耳、濕澱粉製品)3、煮過的食物不吃馬上冰冰箱5C以下保存4、不吃過期食品、久放食物5、冰箱控制7-8成滿,先進先出原則6、生熟食分開放7、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8、避免在家自釀無滅菌製程食物(發酵玉米、椰奶等製品外,過往也發生過栗酒、酸湯子等的案例)(圖片來源:Dreamstime/典匠影像)。
.7C低溫區7C的環境能抑制細菌增長,延長食物保存期限。食物存放要特別注意「危險溫度带」,尤其高風險食材:久放、久泡、自釀、過期食品等,不論製備者及消費者,都要一起提高警覺。
每個平凡的食材都可能因為保存不當而演變成食安炸彈。.7-60C就是危險溫度帶是細菌快速繁殖的溫度。
食物放室溫易孳生細菌 2小時為限營養師高敏敏指出,食物放室溫易孳生細菌毒素,建議以2小時為限。這次沸沸揚揚的米酵菌酸量少即可致命、耐熱性超高,為一種粒線體毒素,吃到污染食品後潛伏期約30分鐘-16小時,會讓細胞粒線體失能、無法產生能量,造成健康威脅.7-60C就是危險溫度帶是細菌快速繁殖的溫度。順帶一提,自己在家料理,最安全的方式就是「適量準備每一餐」,建議要吃多少煮多少,最安心安全。
22-33C也正是米酵菌酸容易產生的溫度。食物長期儲存在此溫度帶,最可能導致細菌毒素滋生,而有食物中毒風險。
.7C低溫區7C的環境能抑制細菌增長,延長食物保存期限。避開食安風險這樣做1、慎選信譽優良衛生的店家2、不吃浸泡過久的食材(濕木耳、濕澱粉製品)3、煮過的食物不吃馬上冰冰箱5C以下保存4、不吃過期食品、久放食物5、冰箱控制7-8成滿,先進先出原則6、生熟食分開放7、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8、避免在家自釀無滅菌製程食物(發酵玉米、椰奶等製品外,過往也發生過栗酒、酸湯子等的案例)(圖片來源:Dreamstime/典匠影像)。
若室溫32C則要縮短爲1小時較為保險。每個平凡的食材都可能因為保存不當而演變成食安炸彈。
食物存放要特別注意「危險溫度带」,尤其高風險食材:久放、久泡、自釀、過期食品等,不論製備者及消費者,都要一起提高警覺。這次沸沸揚揚的米酵菌酸量少即可致命、耐熱性超高,為一種粒線體毒素,吃到污染食品後潛伏期約30分鐘-16小時,會讓細胞粒線體失能、無法產生能量,造成健康威脅。食物存放分3溫度一次看懂避風險高敏敏說明,因為食物存放可以分為三個溫度區:高溫區、危險溫度帶、低溫區。已烹調食物更建議低於5C保存。
因此「食物吃不完要放涼再冰冰箱是錯的」,應該要越快冰越好。食物放室溫易孳生細菌 2小時為限營養師高敏敏指出,食物放室溫易孳生細菌毒素,建議以2小時為限
7、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,但是無法控制溫度、濕度環境下,建議還是不要自製,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。10、生熟食物必分開處理,可以先處理熟食再處理生食。
9、處理食物前務必確實洗手。5、濕式的麵、米粉、河粉、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,保存不要超過3天。